工商時報【康彰榮╱綜合報導】

「雙十一」購物節前夕,菜鳥網絡和阿里研究院等機構調查顯示,2015年被遞送到大陸高校(泛指大學、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等)的包裹數,占全大陸總量的6%,直接帶動7萬人就業,而大學生人均每年收快遞16件、人均網購額達1,100元人民幣(下同)。調查還顯示,學校層次愈高,學生網購開支就愈高。

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,大陸快遞業也蒙受其利,成為成長快速的行業,其中,校園快遞商機更是受到業者高度關注。

菜鳥網絡等機構公布的「校園快遞行業發展報告」指出,年輕人是數位消費的引領者,以過去幾年「雙十一」為例,約50%以上的消費者年齡在30歲以下,其中18至25歲的年輕人占25%左右。而校園消費特徵主要表現在消費頻率高,人均網購額度低於全社會平均值。

該報告援引阿里研究院的數據指出,去年全大陸2,000多所高校人均網購額為1,100元。同時,高校內部消費水平也顯示出較大差異,「211高校」(重點大學)的人均網購額為1,500元,「985高校」(面向世界的一流大學)人均網購額為1,650元。

淘寶數據也顯示,僅淘寶網日均交易量中就有大約30%至40%的訂單都出自大學校園,而淘寶網日均訂單量超過百萬。不過,有調查發現,可以收到上門快遞的在校生僅占6.74%,大多數學生只能去快遞分發點或校外領取。如何解決校園快遞末端配送的「最後100米」,已成為高校學生群體和快遞企業的共同期盼。

報告稱,學校在對校園快遞末端服務進行招標的過程中,應該依據甚麼來確定標的價格、經營方式等,有待政府或行業相關部門給出明確意見;隨著快件量迅速增長,快遞站點的選址及空間布局如何確定急需參考標準,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
據羊城晚報報導,目前廣東省各大高校物流末端配送模式,主要還是「擺地攤模式」。各物流公司快遞員在校外,或者進入學校制定區域進行快遞分發配送。從對高校後勤工作人員的調查來看,廣東省高校擺地攤模式比率,高達65.38%,成為目前高校校園快遞配送的主要模式。

不過,該模式運行過程中,快件常隨意擺放,不僅較為混亂,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。此外,快遞公司通知取件的時間不均、取件位置也不固定,再加上取件人個人因素,形成送貨者和收件人難以很好對接,進而影響配送成功率,也造成收件人的困擾。



8E4BB550E01204B3
arrow
arrow

    fZLp24s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